从确定性乐观到确定性悲观,真正的机会藏在幻灭之后
编者按:本文梳理了加密行业从早期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的演变路径,指出我们正处于幻灭后的关键转折期。尽管大多数项目趋于模仿与保守,但真正的机会仍潜藏于「确定性悲观」的边缘地带。
以下为原文内容(为便于阅读理解,原内容有所整编):
我又带来了一篇受彼得·蒂尔(Peter Thiel)启发的混搭文章。作为一个自诩为「蒂尔学者」(Thielogian)的人,我经常通过他的经典著作《从零到一》的视角来思考未来。蒂尔的分析框架灵活多变,能够用来解剖各种理念、趋势与运动。然而,有时候它更像是维特根斯坦的尺子——它的可靠性极度依赖于观察者的立场,而不总是提供清晰一致的视角。
作为一名加密投资人,我经常通过剖析叙事来更好地理解潜在机会。在这个行业的转折点上——我们正处在缩小新兴技术市场套利空间的关键时刻——我也在思考,怎样才能发现并激发更优质的想法与产品。
透过蒂尔的视角,我看到加密世界的时间线如同一次演进:从比特币早期的「确定性乐观」,到 Web3 宏大愿景下的「非确定性乐观」——金融最终被视为杀手级应用;再到 meme 币赌场时代的「非确定性悲观」;而如今,在监管趋于明确的当下,我们似乎正战略性地接受一种「确定性悲观」。
这是一段从密码朋克理想主义出发,穿越初创热潮,滑入颓废泥潭,最终走向标准化的旅程。
这种轨迹是否普遍存在于各类趋势中?一种革命性的想法,在部分被验证之后,往往会被神化成灵丹妙药;当它无法兑现那些高昂的期望时,便遭到诅咒,最终却逐渐融入现状。革命从未真正完成,但我们仍在加特纳炒作周期的闭环中,反复上演某种(对某些人而言)令人满意的循环。
在加密领域,这一宏大的炒作周期常被价格波动所掩盖。每一轮加密周期——比特币、承诺打造「世界计算机」的 ICO、DeFi、meme 币,再到如今的监管融合与传统金融对接——看上去都像是更大模式的分形。目前,我们正处于「幻灭低谷期」。按照卡洛塔·佩雷斯提出的技术浪潮框架,这正是关键的转折点。
Web3 曾承诺要将 Web2 的利润模式「上链」,去中心化并代币化。但 Web2 或 Web3 并不是一个地方,也不是一个清晰可辨的「事物」。正如我几年前所说,它更像是一种「用户偏好」;而如今,这种偏好依然属于小众。如果你总是需要依赖旧世界的语言去解释新事物,那你其实并没有在创造真正的新东西。
加密行业已经不再是一个边疆市场,但在这个已经建立的领域边缘,机会仍然存在。在这个走向成熟的阶段,最大的胜利来自哪里?直觉上,是那些处于增长期或后发优势的玩家。
还值得一提的是,那些曾高举「确定性乐观」旗帜、推动加密普及的中心化交易所,如今已转变为悲观主义者,他们更关注防守已有市场份额,而非推动链上采用。
过去,交易所和第一层区块链(L1)为投资者带来了最丰厚的回报。讽刺的是,竞争最激烈、乐观主义退场、务实主义登场的地方,反而诞生了最大的赢家。
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已无「秘密」可挖?我认为不是。今天的「秘密」,正是昨天的教训。我们是否真正构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与价值的公司或网络?
那些触手可及的果实已经被摘光——如今的大多数项目,不是在模仿前人,就是在稍作拼贴包装,假装有原创性。许多「解决方案」是在追逐根本不存在的问题,而另一些则干脆只是试图将传统金融照搬到链上。
加密原本是一股天生带有修正主义色彩的力量,却未能完成真正的革命。今天,它被一个核心(也许是伪命题)的问题所困:「你是想做对的事,还是想赚钱?」换句话说,你是否愿意以旧体系愿意出的价格,把自己「卖掉」?那些在 meme 币赌场里哭累了的革命者,正在越来越多地接受这个交易。
构建那些开发者以为用户「应该想要」的模糊产品(不,人们并不真的想拥有自己的数据),以及中心化服务商的明显成功,一起将行业推向了如今的僵局。如今,在加密世界里,已经几乎找不到真正的「确定性乐观主义者」了。但也正是在这「几乎不可能」中,隐藏着你在前沿投资的机会。
「原文链接」